民族婚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习俗 > 民族婚俗

毛南族婚俗【36】

毛南族婚俗

1.jpg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乡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人口10.7万,毛南族在贵州有4万多人。


毛南族婚俗


    毛南族婚俗毛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也有富家男子纳妾之例。可与壮、汉等民族通婚。传统认为同姓皆兄妹,一般同姓不婚。但是由于谭姓人口众多,在附近乡村与他姓通婚日显困难的情况下,于是改同姓不婚为同姓除五代直系亲属不婚外,其他不受限制,一些小姓仍然奉行同姓不婚的习俗。毛南族对娘家人很敬重,在婚姻问题上,舅舅的地位高于父亲,外甥和外甥女的婚嫁往往首先要征求舅舅的意见。传统婚姻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踩门,即女方上男方家认亲;结婚典礼,在男方家宴请宾客;发棉,新婚媳妇回娘家小住几天,再由夫家接回,然后才算正式过门。现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日渐增多。

毛南族婚嫁流程: 缔结婚姻程序与礼仪这方面,近代以来受汉、壮族影响较深。同时,也不乏民族传统观念与礼仪。一般包括如下阶段:


提亲

    无论采用哪种择偶方式,都需要男家委托正式提亲。内容包括口头的及索回女子生辰八字合计是否相克,并施巫术检测吉凶。


相亲

    即“落典”。在提亲成功的基础上,凡男女双方索不相识的,父母及中介人约定一个时间、地点让当事人会面。届时,男女双方在同伴陪同下,以一定距离窥视对方的相貌、言谈举止。中介人则往返其间征求意见。最后,中介人平举两只手掌(掌心向上)伸向双直呼:“侬(弟妹统称)呵,你中意不中意?看上了送典来!”旨在请他们投放表态钱。如果一方或双方都不送钱,抑或极少,婚事就此告吹,家长不再勉强。若他们放的典钱多且利落,表示两厢情愿,可以定亲。原来相识的男女,家长们分别征询过了即可定夺。


结婚

     “男婚礼”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吉日前夕,花轿、彩礼等物已准备齐,迎亲人马都集中到新郎家。吉日清晨,迎亲的人们用过早餐,便按事先分配好的角色,各自挑着彩礼,在炮竹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在新娘家,庭前摆起一张“迎亲桌”,用红毯覆盖,桌上有烟、茶、槟榔等。一位通识毛南礼仪的迎宾者站在桌边等候,当迎亲队伍来到时,迎宾者便笑脸相迎。迎亲的人在新娘家吃过午饭,正午时刻,在新娘家庭院举行折被仪式。由新娘家两位子女双全的姑嫂伯娘来折被,一边折被,一边由女歌师唱“欢折棉”(折被歌)。


    新娘梳妆打扮后就上香叩拜祖宗,并唱起“出门下阶歌”即“出嫁歌”。唱罢,新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依依惜别。新郎家迎亲的人们便抬起“岗棉”和其他还礼品回去了。在新郎家,吃完晚饭,接着又摆一桌特殊的宴席,一直闹到通宵。


    第二天清早,新郎的叔伯便轮流设宴招待新娘、伴娘及随新娘来的母亲、姑嫂和女歌师。这一天中午,在新郎家的厅堂里举行开被仪式。开被结束,新娘和伴娘们吃过午餐后便一起回娘家,在新娘回家后第三天,新郎家原来接新娘的姐或妹又带一些礼物到新娘家请新娘回来。但第二天新娘又回娘家,直到怀孕快生孩子了才长久安居夫家。


    新娘的这一段来来往往,毛南族叫“走媳妇路”。一般人认为“走媳妇路”是原始、落后的习俗,所以后来,“走媳妇路”习俗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毛南族婚俗特色


送棉花条

    订婚后,待男女双方的年龄到二十岁左右便可择日结婚。结婚时要请法师作“招魂”等法事,还要请子女双全的人来杀猪。杀猪时,看猪血流出的情况预言子孙后代的吉昌,如血鲜红,迸射远,则子孙兴旺。婚后新娘不落夫家,并于结婚当天就回娘家住,以后按照在结婚时选择的吉月回男家去一次,由一两位青年妇女陪送,男方要给新娘半后棉花条,意思是子孙连绵,再以后祗在农忙时回夫家,直到怀孕生子后,才到男家定居。


    毛南族婚俗上的特点有:如逢节日喜庆或农闲晚上,男女青年喜欢对唱山歌;舅权比较突出--姑家嫁女,要给舅舅送礼;结婚的礼仪比较复杂,带有传统色彩等。受附近壮族、汉族婚俗的影响,同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已较为普遍。


抢帽

    自由恋爱毛南族向来有对歌自由恋爱的风俗。在对歌之前,人们常常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毛南人称为“抢帽”。


    “抢帽”是后生哥和姑娘们的事。在赶圩、吃喜酒或民间集会活动时,当小伙子看中了哪一个姑娘,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抢走对方的花竹帽(也有的抢走对方的手帕)。姑娘的花竹帽被抢走后,她回过头来瞄了小伙子一眼,如果自己觉得人材不中意,便向对方表露出一种不满的情绪,立即把帽子抢回来。倘若这次抢不回来,以后也要寻找机会抢回来,或托人把原物索回来。


    遇到这种情况,小伙子知道和对方交不成朋友了。反之,要是女方觉得小伙子人材中意,她便默默地应许,乐意让小伙子把花竹帽拿走,当即或往后一些日子,自己也向对方索取一件礼物,作为纪念。还有一些求偶心切的姑娘,她们在赶圩或去做“娘伴”时,常常故意将荷包里的手帕露出来,或夹在显眼的腑窝下,方便有心的小伙子抢走。“抢帽”中意了,两者算是交上朋友。但是,“抢帽”仅仅是朋友之交,仅仅是恋爱的前奏曲。


媒人牵线

    别有风趣的婚礼毛南人恋爱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牵线搭桥。毛南人的婚礼,既繁杂,又别致,是别有一番情趣的媒人牵线搭桥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男方父母先看中女方,托媒人求婚。

二种是双方互相不认识,全靠媒人搭桥,然后算命先生算,看双方的八字。双方八字若是相尅相冲,就不能结为夫妻,要给女方退回八字,另图他计。是相生相和,媒人便约定双方在某日子到某一地点相亲。相亲主要是互相看看对方的身材相貌是否中意。相亲后,媒人的手里放一些零碎钱,毛南话叫“送垫”。如不同意,就不给或少给。媒人收了“垫钱”,过一段时间便分别到男方和女方家,告诉对方已经同意了。这时,各家都请媒人吃一餐酒肉表示感谢。这个程序毛南话叫“焊垫”,即“合婚”的意思。


    “焊垫”的当晚,媒人与主家商定聘礼钱,毛南人称为“讲牛”。以铜钱为聘金的叫“黑牛”,以白银为聘金的叫“白牛”。如今用人民币,只称“讲牛”,不分什么“黑牛”、“白牛”了。商定后,男方选择一个日子,报知女方,然后由新郎的妹妹或姐姐跟媒人去,把“牛钱”送给女方(即送聘金),这就是订婚钱。有的一次送齐,有的先送一半,到婚期再一送半。一般“牛钱”的礼品是两篮年糕、一只阉鸡、一挂猪膀蹄、一壶酒、三颗槟榔、一包盐、一把烟叶(或一条卷烟)、四捆面条,还有红糯饭和糍粑。女方给男方回赠一条布。


    送“牛钱”后,男方接着请“先生”选择吉日迎新。如果吉日临近,双方筹办不及,便暂不办婚事,先在吉日里接新娘“踩门”。“踩门”花费不大,由媒人代替新郎提一篮红糯饭、猪肉、酒等简单礼品到新良家,当天便由一位“娘伴”陪着新娘跟媒人一起到新郎家。新郎家只办两、三桌酒请亲近的房族来吃。家公和吃“踩门”酒的叔伯都要给娘送一些钱,叫做“哄媳妇钱”;婆家给新娘和娘伴各送一条布。“踩门”后,妇方就算是男方家里一员,村上人便可称她为某某媳妇了。


    “踩门”后的第二天,新朗读便和娘伴一起回娘家去。过一段时间,待男方筹备齐全了,再大办酒席请客举行婚礼。如果筹备婚事可以赶得及,便在所选吉日府行迎亲,但至少要提前三个月告诉女方,让女方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嫁妆。


    毛南族的婚姻习俗比较复杂。

    原始社会的血缘婚遗风、封建包办婚姻和现代自由婚姻曾处于重叠、交叉流行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族内婚嬗变为大量族外婚。清代中期以后,毛南族的封建地主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封闭自锁的山门微开,原始的族内婚已抵挡不住外部世界的冲击。尤其是汉族文化的涌入,从根本上动摇了落后的婚姻观念。

    同姓、同“轻”(宗支)不婚氦为五服之内不婚,少数人仍流行“姑表婚”和“兄终弟及”之类习惯。周边村庄居民与毗邻的壮族接触、联姻渐多,但同苗、瑶、汉族通婚仍为稀罕事。

    20世纪30年代起,外出求学、谋职的人日商增加,他们同汉、壮等兄弟民族的男女结婚者随之增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学习、工作的青壮年大都就地成亲,于是通婚的界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毛南人择偶的途径和方式有三种


    一、以歌为媒。每当行歌坐夜,春节歌圩,喜庆节日和劳动时候,青年们都喜受唱歌,歌者纵情表达彼此爱慕之情,选择心上人。普遍是男子主动“抢走”目标的巾帽,作为招引对方追逐、接近自己的办法。如果女方有意,遂相约而去。若女子不悦,便动真格追回失物,抑或嘱托姐妹同伴讨回巾帽,表示谢绝求爱。


    二、媒介撮合。毛南人居住比较分散,社会文化活动不多,故需依仗第三者穿针引线,撮合成婚。尤其是族外婚往往如此。


    三、父母包办。特别是封建宗法制统治下,青少年的婚事多由父母操纵包办。


    但仍保留一种惯例:凡双方原来不相识的,在确定婚姻关系之前,由双方父母与媒人安排,允许他们表示自己的意向,其仪式俗称“落典”。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