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习俗 > 婚俗研究

周代服装处处体现出尊卑贵贱有别的观念

周代礼仪完备,连服装都处处体现出尊卑贵贱有别的观念!


    按照穿戴部位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周朝人的服装,分为首服(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帽子,包括冕、各种冠、巾帻等)、体衣(包括“衣”,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上衣,如贵族们各种冕服;“裳”,即今天所说下衣)和足衣(即今天所说的鞋子,有履、屣、舄、屐等)三大部分。

一、首服

   周朝人戴的帽子,当时叫做首服,或叫做冠,形制多样,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1.冕

    这是周代帝王、诸侯、卿大夫举行祭祀时所戴的礼冠。宋代以后专指皇冠。冕的顶部是一块长形、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前低后高(表示佩带者俯伏谦虚)的木板,名叫“延”。“延”的表面裱以细布,上漆成玄色(黑色),下漆成纁色(浅红色)两端分别垂挂玉珠,称为“旒”。“旒”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佩带者的身份。《礼记·礼器》规定,周天子的冕用12“旒”,诸侯9“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士3“旒”。

01.jpg


2.獬豸(xiè zhì)

    獬豸是文献中记载的远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独角。此兽具有一神奇的功能:发生纠纷争讼时,此兽会用角触理屈的一方。周代时,楚人比较多戴此种类型的冠。秦灭楚后,将此冠赐近臣、御史。后世执法者多戴此冠,寓意是公正执法。

02.jpg


3. 鹖(hé)

鹖是一种勇敢善斗的雉的名称,据说如果二鹖相斗,必须到其中一只被斗死,争斗才能停止。

03.jpg


所以战国与汉代让武官戴鹖冠(冠两侧插有鹖的尾羽)。取勇敢狠毒的寓意。

04.jpg


4.鸡冠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冠雄鸡”。这不是说子路用公鸡戴在头上作冠,而是佩戴制作成雄鸡形状的冠,取公鸡勇猛之意。

5.缁布冠

以黑色布制作的帽子,比较粗陋。

05.jpg


6.皮弁

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形制近似委貌冠。

06.jpg


7.爵弁

郑玄注《仪礼·士冠礼》说:“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白虎通》则谓“其色如爵。”

07.jpg


5、6、7三种冠是周代时,年满20岁的成年男子,在举行标志成年的“冠礼”上,先后佩戴的三种不同款式,寓意也各不相同的冠。

08.jpg


8.巾帻

巾与帻是同一物而名不同。春秋战国时,庶民不戴冠,直接在发髻上包裹巾。巾帻用葛布制成,一般是青色或黑色,所以战国时期统治者往往称平民百姓为“黎民”、“黔首”。后来贵族官僚也喜欢用高档布帛束发为髻。

09.jpeg


二、体衣

古人通常所说的衣裳,上衣叫“衣”,下衣叫“裳”。当衣裳并称时,仅指上衣。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华夏汉族的服装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而当时各少数民族多左衽。

前几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屈原左衽的绘画究竟有没有错误?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10.jpg


最后,教材编写者出面道歉,说是不了解相关知识,画错了。其实,绘图者无需道歉,因为屈原左衽,也有道理,楚人一直视自己为蛮夷(少数族人),左衽也符合文献的记载。此外,在某些地区,左衽也是为死者准备的寿衣的款式。

周代的上衣主要有:

(一)衣

1.大裘冕

玄衣纁(xun,浅红色)裳。衣上有日、月、星(所谓“三星”取其照临光明之意)、龙(取其应变之意)、山(象征稳重,为人所仰望)、华虫(是一种雉鸟,取其文采)六章,裳上有宗彝(宗庙祭祀所使用的一种的礼器,象征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万民)、黼(斧形,取其决断)、黻(两己相背形,取其明辨之意)六章,共十二章。周代天子祭天时所穿戴的衣冠。

11.jpg


12.jpg


2.衮冕

玄衣纁裳。衣上有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裳上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九章。天子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的礼服。

3.鷩(bì)

玄衣纁裳。衣上有华虫、火、宗彝三章,裳上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七章 。王祭先公、飨射所穿礼服。

4.毳(cuì)

玄衣纁裳。衣上有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有黼、黻二章,共五章。周代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时所穿礼服。

5.希冕

玄衣纁裳。衣上粉米一章,裳上有黼、黻二章,共三章。周代天子祭社稷、五祀时所戴的与希衣相配的礼冠。

6.玄冕

玄衣纁裳。衣上没有画绣,裳上有黻一章。天子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穿的礼服。

以上是天子王公贵族等祭祀礼仪场合所穿的各款礼服。

7.裘

皮衣。裘以狐皮为尊贵,尤其是白狐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就提到白狐裘异常珍贵。

由于皮毛向外有诸多不便,所以古代贵族在穿裘衣时,必须在裘衣外加穿裼(xi)衣(类似今天的外罩)。裘衣不但要用外衣保护,而且还讲究与其他服饰,尤其是裼(xi)衣的配合。《论语·乡党》记载,裘衣与裼衣颜色相配,要用黑色的裼衣配黑色的羔羊毛皮裘;用白色的裼衣配白色的鹿皮裘;黄色的裼衣配黄色的狐皮裘

8.袍

最初是内衣,穿时必须在外面加穿罩衣,后成为一种上衣,通常为两层,中间放置棉絮,用来御寒。

9.襦

短上衣。这种短衣或齐腰,或至膝盖。为平民平时所穿。由于楚地等南方地区夏季天气炎热,所以当地人夏季盛行穿“汗襦”,战国时期,南方人将襦与裳相连称为“禅裙襦”。

10.褐

是用兽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褐是一种粗劣服装,只有贫贱人才穿。

11.亵衣

又称私(衣)、衷衣、泽(衣),是指贴身穿的上衣。

(二)裳

春秋战国时华夏诸国男女下身均穿裳,形制类似于后世的裙子。

13.jpg


1. 裈(kūn)

有裆的长裤。江陵马砖1号墓出土有朱红长裤,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裤子实物。

2. 犊鼻裈

相当于今天的大短裤,便于劳作时穿。

14.jpg


3.蔽膝

又称为芾(fèi)、韨(fú),形制上狭下宽,底部如斧子状,呈条状。既能遮蔽大腿及膝部,又有装饰作用。

15.jpg


4.邪幅

与后代的绑腿形式相似,从足到膝,以一邪幅斜者缠绕数层。

5.深衣

衣与裳相连不分,称为深衣。类似后世的长袍。

16.jpg


三、足衣

周代人鞋子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1.履

古人称鞋为履。履有御寒暑和护足的功能。

履又有许多异称,《说文》:“屦,履也。一曰鞮(dī)也。”“扉,履也。”、“鞮,革履也。”这里所说的履、屦、屝、鞮四种,是一物之别名。

古代制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屦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而言,履的制工精致,而屦、屝无疑粗些。

公侯显贵穿的履制作十分讲究。《史记·春申君列传》:“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2.屣(xǐ)

指草鞋。也写作“屩”(juē)。《释名·释衣服》:“屩,草履也。”

3.舄(xì)

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重底鞋,《周礼·天官·屦人》:“复下曰舄。”即在单底的屦下加一块木板作为重底,穿着在潮湿的泥地上行走,不会被沾湿。

17.jpg


据文献记载,舄在各种鞋子中地位最为尊贵,帝王重臣在举行重要礼仪活动时才有资格穿。《周礼·天官·屦人》郑众曰:“舄有三等,赤舄为上,下有白舄、黑舄。王后唯祭服有舄,玄舄为上,下有青舄、赤舄。”

4.屐(ji)

出现于战国时期,一般是木底的,底有前后两齿,下雨天在泥泞地行走很方便。屐与舄的区别在于,舄是在履下加一块实心木底,屐基本用木头制成,且前后有齿。屐更为轻便,适宜走路。

18.jpg


参考文献

1.(战国)佚名撰、(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阮元校刻:《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西周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