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习俗 > 婚俗研究

从《诗经》看周朝服饰,周朝的那些服饰工艺与种类,你知多少?

《诗经.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服饰,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早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纺织和使用服饰来御寒保暖,装饰点缀,甚至利用服饰来履行某种政治职能。《诗经》,一部反映周代社会风貌的诗歌总集,它里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关于《诗经》,我们前面曾经探讨过它的饮食文化和器具礼仪,今天我们来聊聊它的服饰文化。

一、《诗经》中的服饰取材

《礼记·礼运》曰:“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在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水平低,先人们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主要以食草木果实和打猎为生,而获取到的动物毛皮,则用来做衣服。

1.jpg

到了《诗经》中的周朝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缝制技艺的提高,当时的人们对服饰的追求有了更多的讲究。

《豳风·七月》曰:“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鵙(jú):鸟类名称,指伯劳,一种小型雀鸟;“玄”和“朱”均指颜色,“玄”黑而赤的颜色,“朱”为赤色,“玄、黄”指麻织和丝织品的染色。

2.jpg

文中描写的是人们生产劳作时的场景,七月伯劳鸣叫个不停,八月人们开始麻织,把丝染成有黄又黑的,红色更显鲜艳明亮,拿给贵人做成衣裳。十一月份上山去猎貉,把猎取到的狐狸皮毛,送给贵人做成皮袄。

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时代的人们已经善于利用自然的各种不同材质物来制作衣服,而不再像旧石器时代的先人一样,仅仅局限于“食其肉,饮其血,衣其羽皮。”从取材上看,既有植物麻纺织,也有动物皮毛,且在制作上比较讲究,如已经有染色的追求。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善于从自然中挖掘有用的材料进行改造,加以利用,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万物及规律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七月正是夏日炎炎的季节,稻谷果实挂枝头,植物生长茂盛,到处一片葱郁景象,鸟儿们为美好的日子而歌唱,人们也趁着植物生长时节赶忙采集原材料,开始麻织。十一月份已经临近冬天,一片荒芜景象,动物们到处寻觅食物,这时上山打猎,正好能赶在冬季来临前把衣服做好。

3.jpg

二、《诗经》中的服饰材质主要有哪些呢?

那么,《诗经》中的古人们到底取哪些“自然之物”做衣服呢?其服饰材质有哪些?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其中常见的三种:

▲苎麻

《陈风·东门之池》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纻(zhù):同“苎”,苎麻,一种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纤维质,能够用来织布。沤(òu):指长时间用水浸泡。

文中的意思很明显,指东门外面的水池,可以用来沤麻、沤纻。

为什么要沤?道理很简单,纺麻之前先用水来将它泡软,可以更好地将植物的表皮剥下来,从而用以织麻布。在古代,沤泡苎麻来纺纱织布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简单的办法。

时至今日,人们还沿用着这种古老的、传统的方法来取材做衣裳。不过,这种方式大概只能从少数民族群体中看到,比如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村落中还能找到它的身影。

4.jpg

沤泡法

▲葛布

《诗经·周南·葛覃》中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葛:草本植物,茎可用来做绳,纤维可以用来织葛布。絺(chī)和綌(xì)均指葛纤维织的布,只是粗细不同而已,前者为细,后者为粗。文中主要的意思是指采集山上的葛草、藤枝后将其放在水中煮泡,用以制作衣服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葛布来制作出粗细不同的布料,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葛布在服饰纺织工艺中的地位。

5.jpg

▲裘皮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利用动物皮毛来制作衣服。在周代,比较常见的动物服饰材质为羔裘。

《郑风·羔裘》曰:“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即羔羊的皮裘。文中用以衣喻人,由羊羔皮制的朝服的材料、质感及豹皮装饰等联想到官员的德行,品质,这说明在古代羔裘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服饰材料

当然,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穿得起皮裘做的衣服,一般来说,只有贵族阶层才能穿得上。

6.jpg

除了羔裘,还有熊裘、狐裘等也是常见的服饰材质,比如《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秦风·终南》说:“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等。

三、《诗经》中的服饰染料色彩

既然有布料,那就自然少不了色彩。前面也说了,周代时期的古人们对颜色已经有了较高的追求,他们为了追求完美的颜色,可以“一染再染”。

《尔雅·释器》云:“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

縓(quán),浅红色;赪(chēng):红色;纁(xūn):黄而兼赤为,浅红色。这里提到的“一染、再染、三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服饰颜色的追求已经非常严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染色工艺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

根据相关统计,《诗经》中提到植物的诗篇达一百三十篇,而其中涉及到的染料植物,也有不少,这些染料包括柘、蓝、绿、楰、茹藘等。

7.jpg

《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这里的“柘”(zhè):木名,指黄桑,其心材可用来做黄色的染料,用以染制成黄色的衣物。

又如《小雅·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绿:通“菉”,草本植物名称,指菉草,可用来做黄色的染料。

蓝:草本植物名称,指蓼蓝,可将其用作青蓝色的染料

文中形象地刻画了女子心不在焉采绿、采蓝时的心境变化状况。女子一边忙着采绿采蓝,想着将这些采好的植物用来染色制作漂亮的衣服,一边心想着丈夫的归期。

8.jpg

边想边采,结果边采边丢,甚至还弄得一身脏乱。因为害怕丈夫突然出现在面前,看到自己不堪的样子,因而想着赶紧回家沐浴梳洗。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自然植物来染料,且知道哪些植物可做染料,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服饰色彩的追求和美的追求。

四、《诗经》中的服饰分类

我们都知道,周朝为礼制制度,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服饰有了多种功能分类。

▲朝服

自从朝代建立之后,朝服就随之相伴而生。朝服主要用于朝会,群臣百官议政时需要穿的服饰,以此用来区别彼此之间的身份、地位,同时也用来表达对彼此之间的尊重。

9.jpg

影视作品 朝服剧照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朝时期就已经有朝服。《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这里所指的皮弁服,就是古代最早的朝服。这种朝服一般采用兽皮来制成,多用兽骨和玉石来装饰。

10.jpg

另外,弁服还被用在重大的场合中,比如:

《诗经·卫风》: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会弁(kuàibiàn):指鹿皮帽,文中通过描写贵族的穿衣、神态等来展现贵族的高尚品德和修养,凸显贵族的身份地位。

▲祭服

《礼·曲礼》:“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在古代,祭祀活动被视为“国之大事”,在如此庄严的场合下,自然少不了相应的祭服。而周代是个宗法制国家,尤为重视祭服的规章。为此,周代的祭服有较多的讲究。

《周礼》记载的男性祭服分为“六冕”,包括大裘冕、鷩冕、衮冕等,其中最高规格的冕服为“十二章”,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前面曾经有讲过,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看。

11.jpg

男性祭服

周代祭服的着装要求和祭祀服装的选择,又根据其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诗经·豳风》就有记载:“九罭之鱼,鳟鲂。我觐之子,衮衣绣裳。”衮(gǔn)衣:礼服,多为君主或者是达官贵族所穿,主要用在祭祀天地、社稷、宗庙或者举行重大的典礼上。文中的主要意思是指路上遇到了官老爷,看到锦绣的礼服不禁感慨真美妙。从“衮衣绣裳”可以看出,当时的礼服极为精美考究

当然,除了男性的祭服,还有女性祭服,女性的祭服又分有三类,并称“三冕”。不过,女性通常只是作为陪同参与祭礼活动,为此《诗经》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比较少。

另外,除了朝服和祭服,还有“命服”等种类,限于篇幅原因,我们下次有时间再来聊聊。

一木君说

总而言之,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见证,自其产生之日开始,就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中国素来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早在周代,人们就充分地发挥了服饰的功能作用,不仅将其用来防寒保暖,还赋予其特殊的政治、礼仪功能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人的思想智慧。

都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不仅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传达了个体的生活情趣和品味,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诗经》,一部伟大的著作;服饰,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诗经》中涉及到的服饰描写很多,从服饰的生产制作,到服饰的穿搭,再到服饰种类的分类等等,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上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透过《诗经》中的服饰描写,我们大体看到了周代时期的服饰文化内涵,同时也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状况以及审美倾向,而这些对后世研究人类的历史文明都非常有帮助。

参考资料: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金勤.《诗经》服饰词语考释
战学成.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