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广东大妗姐陈允然:用细节托起幸福的仪式感

清晨七点,广州西关的一户人家门前已张灯结彩。鞭炮声未落,一位身穿红衫、笑容温润的女子已轻步踏入厅堂,手中提着福袋,目光迅速扫过现场布置,又悄悄询问新人状态。她是陈允然,今天这场传统广府婚礼的执礼大妗姐。

与许多自幼耳濡目染的老辈大妗不同,允然入行不过两年。她曾是一名财务统筹人员,每日与报表、预算为伴,生活精准却少了几分烟火气。转行的契机,源于一场朋友的婚礼。

“那天我坐在台下,看着大妗姐从接亲到敬茶,有条不紊地引导流程,还能即兴说出一连串押韵又暖心的吉祥话,全场笑声不断,长辈们频频点头。”允然回忆道,“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一场婚礼的顺畅与温情,背后真有‘人’在默默托底。”

那一刻,她萌生了转行的念头。在朋友引荐下,她拜入岭南婚俗师陈秀冰门下,系统学习大妗姐的执礼规范、传统习俗、粤语祝词与临场应变技巧。从“跨火盆”“拜高堂”的礼仪顺序,到“甘蔗节节高”“红鸡蛋圆圆满”的象征寓意,她一条条记,一句句练,甚至把吉祥话录下来反复听。

“财务工作讲究逻辑和细节,大妗姐其实也一样。”允然说,“只不过,我从管理数字,变成了管理‘幸福的节奏’。”

入行后,她参与了十余场婚礼的筹备与执行。每一场,她都提前一周与新人沟通流程,了解家庭习惯,确认禁忌与偏好。婚礼当天,她既是仪式的主持者,也是情绪的调节师。

有一次接亲,新郎迟迟找不到婚鞋,现场气氛逐渐凝固。伴郎们干站在角落,新娘也略显尴尬。允然立刻接过话头:“哎呀,这双鞋可是藏着‘幸福密码’啊!不如让伴郎兄弟们一人说一句对新人的祝福,换一条线索?”话音未落,现场笑成一片,游戏继续,温情回归。

“大妗姐不是背稿子的司仪,而是能‘看气氛、懂人心’的协调者。”她总结道,“仪式要严谨,但人要柔软。”

允然的另一个优势,是她对传统习俗的钻研。她喜欢查资料、问长辈,弄清每个环节的由来。比如“敬茶”为何用红木盘,“合卺酒”为何要交叉手臂。她把这些故事悄悄融入祝词中,让年轻新人在行礼时,不只是“照做”,而是真正理解其中的情感重量。

“现在很多新人是‘新中式’婚礼,既想保留传统,又怕太繁琐。”她说,“我的角色,就是帮他们把‘老规矩’说得明白、做得轻松。”

如今,允然已从最初的“跟场学习”成长为独立执礼的大妗姐。她的目标很清晰:不止于完成流程,更要成为新人信赖的“婚礼定心丸”。

“我想让每对新人回想婚礼那天,除了彼此的眼神,还能记得有个人一直在旁边,轻声提醒、微笑鼓励,把所有细节都稳稳接住。”她顿了顿,“那种被妥帖对待的感觉,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

在传统婚俗日益简约的今天,像允然这样的新一代大妗姐,正以专业与温度,重新定义这一角色——她们不是旧礼的复刻者,而是文化情感的现代转译人。在红绸与笑语之间,她们用一句句祝福、一次次应变,织就一场场有温度的仪式。

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婚礼》杂志社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