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广东大妗姐卢清平:从被请“沾喜气”到让人“记得住”的大妗姐

佛山三水,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砖老屋的瓦檐上。卢清平整理好衣襟,将一串红绸仔细缠在手腕,准备参加一场传统婚礼。她不是宾客,也不是亲戚,而是这场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妗姐。

广东大妗姐卢清平

“以前哪懂这些?”卢清平笑着回忆。出生在广西横州——中国茉莉花之乡的一个小村庄,她从小听着山歌长大,却对婚嫁礼仪知之甚少。后来随丈夫来到广东打拼,如今在三水一所私立学校做生活老师,日子安稳。街坊邻里称她“好命婆”:夫妻恩爱,儿女双全,父母健在,家和人兴。

正是这份“好命”,让她成了亲戚朋友婚礼上的“香饽饽”。“清平,你福气好,来做笄手!”一开始,她只是被请去“沾喜气”,坐在新娘身边当陪衬。可每次上场,面对繁复的流程和满堂宾客,她却连一句吉语都说不出。“那时候真尴尬,只能笑,心里直打鼓。”

广东大妗姐卢清平

转机出现在一次表妹的婚礼。她再次被推上“笄手”之位,却因不懂仪式流程,险些出错。事后,她开始反思:“别人信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恰巧,通过朋友介绍,她认识了资深大妗姐燕玲,并由此拜入岭南婚俗名家陈秀冰门下。

“师父说,大妗姐不是媒婆,也不是花瓶,是婚礼的‘掌礼人’,要懂礼、知礼、传礼。”卢清平从零开始学起。白天上班照顾学生,晚上回家背诵吉词、练习说唱。笔记本写满了十几本,密密麻麻记着“迎亲八步”“敬茶三声”“合卺吉语”;手机里存着上百段教学视频和录音,连做饭时都在听。

广东大妗姐卢清平

“最难的是粤语吉语的韵脚和节奏。”她非粤语母语者,许多吉利话押韵讲究,她一遍遍跟读、录音、回放、纠正。“有时半夜醒来,突然想起一句词不顺,立马爬起来改。”

她学得认真,用得更细。每接到一场婚礼,她必先与新人及双方家庭深入沟通。“各处乡村各处例”,广府、潮汕、客家,甚至外省嫁入的新人,礼俗各不相同。她坚持“一户一策”,把每个环节的流程、说辞、禁忌都写进笔记本,反复演练。

一次佛山本地婚礼,新人祖辈讲究“开面”“梳头”古礼,她提前一周上门,向老人请教当地老习俗,还原了已近失传的“九梳礼”:“一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当她手持红梳,用平稳的语调唱出这九句吉言时,满堂长辈动容,连称“这才是老味道”。

也有人劝她:“做大妗姐不能当饭吃。”但她不这么看。“热爱才坚持,传承才长久。”她认为,大妗姐不只是说吉利话的人,更是岭南婚俗文化的“摆渡者”。“我们传的不是迷信,是孝道、是家风、是中国人对婚姻的敬畏。”

如今,卢清平已执礼逾一百六十场。她不仅在婚礼中游刃有余,还主动走进社区,参与婚俗文化讲座,向年轻人讲解传统婚礼的深层意义。她常说:“我虽不是本地人,但我愿意成为这片土地文化的一部分。”

婚礼落幕,新人相携入房,卢清平轻轻收起红绸。她说,最幸福的时刻,是听到新人父母说:“今天这礼,办得体面,有情义。”

她知道,那不只是对她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一份古老礼仪的尊重与回归。

广东大妗姐卢清平:她把每场婚礼都当成第一次来对待

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婚礼》杂志社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