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广州荔湾区的一间老茶楼里,陈燕冰正与几位街坊围坐闲聊。桌上摆着一壶普洱,茶香氤氲中,她笑谈自己从首饰匠到大妗姐的“跨界人生”。
广东大妗姐陈燕冰
“以前在首饰厂做镶嵌,每天要盯着细碎的宝石,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后来转行做文职,学电脑时连开机键都找不到,只能拿本子把操作步骤全记下来。”陈燕冰回忆起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嘲,“但这些经历教会我一件事——再复杂的活,只要肯用心琢磨,总能练出一套自己的门道。”
退休后,这位“广州土著”决定投身大妗姐行业。“小时候看邻居办喜事,总觉得热闹得像过节。现在年轻人结婚,很多传统规矩都忘了,长辈又觉得‘没仪式感’。”陈燕冰说,她最初只是帮朋友策划婚礼,后来发现这行“真不是光会讲吉利话就行”。
广东大妗姐陈燕冰
于是,她主动找到岭南婚俗文化传承人、金牌大妗姐陈秀冰拜师。师徒见面那日,陈秀冰指着满墙的凤冠霞帔笑道:“做我们这行,光懂流程还不够,得把每件嫁衣的纹样、每句祝词的出处都摸透。”
在陈秀冰的指导下,陈燕冰开始系统学习岭南婚俗的“三书六礼”、花轿仪仗、敬茶改口等环节。她随师父走访佛山紫南村的婚俗文化馆,在南风古灶观摩传统婚嫁道具;也跟着师父的团队参与集体婚礼策划,从布置“龙凤烛台”到设计“合卺酒”环节,她逐渐掌握了将古礼融入现代婚礼的诀窍。
广东大妗姐陈燕冰
“大妗姐不是‘婚礼主持人’,更像是文化的翻译官。”陈燕冰指着手机里一张照片解释:一位来自潮汕的新人在本地结婚,她特意将“三茶六礼”与广州的“过大礼”习俗结合,“潮汕人讲究‘茶不离手’,我就建议他们在敬茶时用凤凰单枞,既保留了原乡风味,又能让本地长辈觉得体面”。
广东大妗姐陈燕冰
如今,陈燕冰有空的时候,她都会去陈秀冰的婚俗文化馆“听课”——从辨认不同朝代的婚服纹样,到演练“跨火盆”时的站位细节,师父的严谨让陈燕冰既紧张又敬畏。
“师父常说,大妗姐手里捧的不只是茶盏,而是千百年来的家族祝福。”陈燕冰感慨。去年她为一对异地恋新人操办婚礼时,特意在“合欢被”上绣了“粤语与客家话”的双语祝福语,“陈师父教我们,婚礼的‘融合感’比‘复古感’更重要”。
在陈燕冰看来,大妗姐行业最考验“情商”。“有一次男方父母坚持要‘押妆’,女方却觉得这是旧时‘卖女儿’的陋习。”她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将“押妆”改为“押喜帖”,用红包代替银元,“既保留了长辈的仪式感,又让新人觉得新派”。
夕阳西下时,陈燕冰翻出手机里的婚礼照片:凤冠上的珍珠在阳光下闪烁,花轿前的红绸缎铺成一条“幸福长路”。这位从首饰匠转身的文化守护者,正用她的方式,让岭南婚俗的烟火气代代相传。
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婚礼》杂志社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