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广东大妗姐周爱莲:用笑声守护岭南婚俗的“活字典”

广东大妗姐周爱莲:用笑声守护岭南婚俗的“活字典”

下午三点,广东东莞麻涌麻二社区,广东大妗姐周爱莲正翻着泛黄的笔记,笔尖在“龙凤烛摆放角度”处画了个红圈。这位被当地人称为“麻涌第一妗姐”的女人,手机屏幕还亮着昨晚的婚礼视频——她穿着靛蓝绣花袍,举着麦唱“四句联”,台下宾客举着手机跟拍,笑声差点掀翻屋顶。

“阿莲姐一开嗓,连隔壁村养的鹅都伸长脖子听。”坐在竹椅上的八旬阿婆笑着捅了捅记者胳膊。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认可,周爱莲听了二十多年。从销售主管到岭南婚俗传承人,她的职业转型始于退休那天刷到的抖音视频:广州大妗姐陈秀冰举着麦唱礼,金镯子在腕间叮当响,弹幕飘过“这才是广东人的浪漫”。

“销冠”的第二春

2018年退休时,周爱莲的行李箱还装着销售手册。这位带过百人团队的女主管,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捧起红绸布包裹的“八宝盒”。“当年做销售要会察言观色,现在做妗姐更要懂人心。”她指着盒里108件婚仪用品笑道,“这盒东西比我当主管时的客户名单还金贵。”

真正让她下决心的,是帮侄女操办婚礼时发现的“文化断层”。“00后侄女婿居然问为啥要跪垫,说像给祖宗磕头。”周爱莲当场翻出祖传的《岭南婚俗全鉴》,从“跪垫绣鸳鸯”讲到“敬茶三鞠躬”,硬是把小年轻说哭了:“原来每个动作都有来头。”

婚礼现场的“定海神针”

上周在华阳湖畔的婚礼,记者见证了周爱莲的“魔法”。当新郎接亲卡在“找婚鞋”环节时,她突然举起麦唱起即兴四句:“金鞋藏得妙,新郎眼力好,找到就抱走,白头到老笑哈哈!”满堂大笑中,新郎在空调外机后摸出了绣花鞋。

这种临场发挥的本事,源自她随身携带的12本笔记。记者翻开最新那本,2024年1月5日的记录写着:“00后新人要电竞主题,需调整‘过火盆’为‘过键盘’,四句联改‘键盘敲得响,代码写千行’。”旁边还画着个戴眼镜的Q版新郎。

但最让人服气的,是她对细节的“强迫症”。上月帮香港回来的陈家办婚礼,她发现喜担上的拉花少了个“囍”字角,连夜带着徒弟剪了3小时红纸。“喜担无缺角,福气才满当。”她边补边念叨,陈太在旁抹眼泪:“在香港找遍唐人街,都没这股认真劲。”

守着老规矩的“犟骨头”

在快节奏的东莞,周爱莲的“慢”显得扎眼。有婚庆公司建议她把三天婚仪缩成两小时,她当场甩出《东莞市志》:“民国时麻涌人摆三天流水席,现在至少得守住‘迎亲-敬茶-宴客’三步。”更倔的是,她坚持用东莞话唱礼,哪怕新人来自外省。

“去年有对北京夫妻,说我说的像‘加密语言’。”她掏出手机展示聊天记录,新人后来发消息:“现在听懂了,‘龙凤呈祥’是祝福,‘花开并蒂’是盼头。”这种文化破冰的瞬间,让她觉得比收红包还开心。

如今,周爱莲现在已经开始收徒传承婚俗文化。她总说:“做这行啊,得把新人的福气当自家事儿办。”采访结束时,她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最怕的不是规矩失传,是年轻人觉得老理儿土。”窗外,文化大院的白墙上写着她手书的标语——守得住传统,才接得住未来。

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婚礼》杂志社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