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广东的夏日依旧湿热,但一场婚礼的现场却洋溢着比天气更热烈的温情。在鞭炮声与欢笑声中,一位身着传统红衣、笑容灿烂的“大妗姐”正用粤语与普通话交替说着吉祥话,引导新人完成一个个传统婚俗仪式。她就是梁燕华——白天是守护健康的社区护士,夜晚与周末则是为新人带去祝福与欢乐的“幸福见证者”。
大妗姐梁燕华
从农村姑娘到“喜娘冠军”:一场意外的缘分
梁燕华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回忆起童年,她最难忘的是村里每一场婚礼。在那个信息尚未发达的年代,婚礼的热闹与仪式感几乎全靠“大妗姐”撑起。“她像婚礼的总导演,从接亲、敬茶到送房,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嘴里不停地说着吉利话,整个场面既庄重又喜庆。”梁燕华笑着说,“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份能让人开心的工作。”
2020年,表妹结婚,却因找不到合适的大妗姐而发愁。梁燕华自告奋勇:“我来试试!”虽然只是临时上阵,但她凭着对婚俗的熟悉和天生的亲和力,顺利完成任务。亲戚们纷纷称赞:“你真有这天赋!”这次经历,点燃了她心中沉睡已久的火种。
大妗姐梁燕华
拜师学艺:从“业余帮忙”到专业“喜娘”
“做一次可以靠感觉,做十次就得靠真本事。”梁燕华意识到,真正的“大妗姐”不仅要有好口才,更要懂礼仪、知习俗、通人情。于是,她主动寻找名师,最终拜入广东著名婚俗专家陈秀冰门下,系统学习广府婚嫁礼仪、吉祥话编排、仪式流程设计、情绪调动技巧等。
“师父要求很严,一句‘添丁发财’的语调、节奏、表情都要反复练习。”梁燕华说,“我还学习了粤语传统歌谣、民间谚语,甚至研究不同地区的婚俗差异,比如潮汕、客家与广府的区别。”
短短几年,她已主持过数十场婚礼,从乡村祠堂到五星级酒店,从传统中式到中西合璧,她都能从容应对。
大妗姐梁燕华
荣誉加身:用真诚打动人心
2023年,梁燕华参加“全国喜娘大赛”,凭借扎实的功底、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和温暖的主持风格,一举夺得广东赛区冠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银奖及最具感染力奖。评委评价她:“不是在‘演’喜娘,而是在‘传递幸福’。”
“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责任。”她说,“它提醒我,每一次上台,都必须对得起新人的期待。”
大妗姐梁燕华
最难忘的一场婚礼:远嫁的女儿与不舍的父母
在众多婚礼中,有一场让梁燕华至今难忘。那是一对“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新人,新娘来自北方,父亲年过六旬,母亲含泪送嫁。婚礼当天,梁燕华特意用普通话与粤语双语主持,确保双方亲友都能听懂祝福。
当新娘向父母敬茶时,母亲忍不住哽咽:“女儿,以后要幸福啊……”梁燕华轻轻接过话筒,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说:“今日女儿出嫁,是两家结缘,更是两心相守。父母恩情,新人铭记;千里姻缘,粤地生根。愿你们虽隔山海,心常相依。”
那一刻,全场静默,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事后,新娘母亲拉着她的手说:“谢谢你,让我们也听懂了这份祝福。”
大妗姐梁燕华
护士·喜娘:双重身份的温暖共鸣
作为社区护士,梁燕华每天面对的是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健康宣教;而作为大妗姐,她则穿梭在人生最幸福的时刻。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角色,她却找到了共通点:“都是在守护人的情感与健康。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灵。”
“护士让我学会耐心与关怀,大妗姐让我学会表达与传递。两者都让我更懂得‘人’的意义。”
大妗姐梁燕华
传承不息:做一辈子的“幸福摆渡人”
“大妗姐是做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梁燕华说,“每一代新人的期待都在变,传统要保留,形式也要创新。”她现在不仅主持婚礼,还开始录制婚俗短视频,走进社区开设“婚育文化讲座”,甚至带徒弟。
“我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些仪式不是‘老土’,而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的根。”
她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结婚,愿意庆祝,大妗姐就不会消失。
“我愿做那个站在喜堂中央,把祝福说进人心的人——一辈子。”
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婚礼》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