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佛山南海桂城的“大妗姐婚嫁服务输出站点”挂牌仪式上,梁国文端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镜头掠过陈秀冰与邓婉萍揭牌时的笑容,定格在岭南婚俗文化宣传示范区的牌匾上——这是他跟踪拍摄的第N场婚俗文化活动。作为拥有20年摄影经验的资深媒体人,梁国文用快门记录下岭南婚俗的变迁,更以多重身份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见证者。
梁国文
从校园到婚俗现场:二十年摄影路的转向
2017年,梁国文还在大学校园教务处工作,校园里的木棉树下,他常举着相机捕捉青春的瞬间。那时,摄影于他而言是爱好,更是记录生活的方式。直到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目睹了邓婉萍主持的传统婚礼:新娘跨火盆时扬起的红绸、大妗姐口中朗朗上口的吉祥话、祠堂里悬挂的百年婚书……“那些细节像老电影画面,让我突然意识到,婚俗里的仪式感正在被快节奏的生活冲淡。”
90 后大妗姐邓婉萍,耗时十年将金融行业的严谨特质与婚俗文化的温情内核相融合。其弟子梁国文仍记得,拜师时邓婉萍曾叮嘱:“婚俗的根在‘礼’字”。
在邓婉萍的指导下,梁国文系统研习岭南婚俗 “三书六礼”,从纳采到亲迎,每个环节里的文化密码都被他逐一吃透。他笑称自己 “像学生物标本一样研究仪式”,还创新性地运用软件工程知识梳理流程,把传统婚俗拆解成了可复制的标准化模块,让老习俗在现代语境下有了新的传承路径。
梁国文 罗洪湖
光影中的文化传承:记录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2024年,梁国文正式加入广东大妗姐团队。他的镜头不再只对准新人,更聚焦于婚俗中的细节:大妗姐手中的红棉线如何为新娘“开脸”,百年嫁娶屋的雕花梁柱如何承载三代人的记忆,年轻学员在实操课上用AI排期表规划仪式流程的场景……“摄影是时间的凝固术,我要让这些瞬间成为文化的记忆载体。”
在广东大妗姐每一场活动上,梁国文都会记录下团队成员的表演。镜头里,新娘的裙褂刺绣在灯光下流转,大妗姐用粤语念出的吉祥话与背景中的电子屏形成奇妙呼应——屏幕上滚动着新人的婚誓。“这种碰撞让我明白,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需要呼吸的活体。”他说道。
镜头背后的责任: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
2025年,梁国文开始负责喜事管家团队的宣传工作。他为“喜事管家”课程设计的招生海报,将学员学习铺床礼的画面与现代插画结合,背景是佛山祖庙的剪影;在自媒体平台上,他发布的“大妗姐日常”系列短视频,用第一视角展现婚俗执礼的细节,获得大家的好评。
“我们最近在努力打造喜事管家培训服务的项目。”梁国文展示着手机里的喜事管家培训服务流程设计图,画面中,学员可以通过喜事管家的流程设计,亲手体验跨火盆、敬茶等仪式。“技术是工具,核心是让文化触手可及。”他计划将多年拍摄的婚俗文化影像整理成数字档案,供学者研究,也让海外游子能在佛山感受家乡的婚礼。
在传统与现代的经纬中编织新可能
站在岭南天地的百年嫁娶屋前,梁国文调整着相机的参数。屋内,年轻的大妗姐正在教新人用粤语念“龙凤呈祥”的口诀;屋外,游客举着手机拍摄短视频,背景是古色古香的镬耳墙。“二十年前,我可能想不到摄影会和婚俗文化结合得这么紧密。”他感慨道,“但正是这种跨界,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正如邓婉萍所言:“婚俗的魂在‘人’字,有人坚守,有新人愿意传承,岭南的婚俗之火就不会灭。”而梁国文,正用镜头为这把火添上新的光亮。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